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 2019-10-31 浏览次数: 1171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

质量报告



蚌埠学院

一九年十月



目录

学校概况... 3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5

(一)人才培养目标... 5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5

(三)在校生规模... 5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6

(一)师资队伍... 6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8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9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0

1.教学用房... 10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10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11

4.信息资源... 11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1

(一)专业建设... 11

(二)课程建设... 12

(三)教材建设... 13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14

(六)教学改革... 14

四、质量保障体系... 15

(一)校领导情况... 15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15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16

(四)质量监控... 16

1.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参与体系... 16

2.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17

3.加强质量保障组织和队伍建设... 17

4.加强日常教学监控工作... 18

五、学生学习效果... 18

(一)毕业情况... 18

(二)就业情况... 18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19

(四)体质健康水平... 20

(五)跨校与跨境交流... 20

(六)社会实践活动... 20

(七)学生学习成效... 21

(八)学生学习满意度... 21

(九)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1

(十)毕业生成就... 22

六、特色发展... 22

(一)实施“三服务”,助力产业发展... 22

(二)加快“三引入”,提升培养能力... 23

(三)推进“三共同”,提高培养质量... 24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25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待优化... 25

(二)教学改革工作尚需强化... 26

(三)学生指导与服务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7

(四)评教评学的效度、信度有待增强... 27

(五)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有待改善... 28

  




学校概况

蚌埠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创办高等教育始于1978年,20074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蚌埠教育学院、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职工大学三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20118月,学校管理体制由“省市共建、市管为主”,上划为“省市共建、省管为主”;2014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省级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128亩,校园建筑面积37m2,固定资产总值6.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2亿元,纸质图书136.77万册、电子图书75.21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1339种,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31个。

学校现有5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七个学科门类,设有12个学院、2个教学部,全日制在校学生14627人。现有教职工883人,其中专任教师66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0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1人,全国优秀教师、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3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教学名师12人、教坛新秀20人。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高等教育新理念,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入选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第二批示范建设院校,与企业共建丰原生物工程产业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8项,建有省级一流(品牌)专业2个、特色专业6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6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专业1个。

学校坚持协同创新,致力服务社会,与蚌埠市人民政府、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并列入省政府与中科院全面创新合作项目,建有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工程实验室、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和蚌埠市重点智库(淮河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市级科研平台,校地、校企共建4个省级科研平台。2016年以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20项;获批专利授权163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2项。

学校稳步推进开放办学,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与美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设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学校以服务国家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重点,建有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蚌埠分中心,是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和安徽省教育厅农民工培训重点院校。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笃学、重行、修德、立才”的校训精神,致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学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线稳居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前列,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学校连续3年获评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2年获评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在安徽省省属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核中连续4年获评“优秀”等次。

步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聚焦硅基和生物基两大领域,搭建教学科研平台,办好办强硅基和生物基相关专业,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贯彻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笃学、重行、修德、立才”的校训精神,立足皖北,服务安徽,辐射周边,面向行业企业,为区域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目前设置本科专业总数53个,涵盖7个学科门类,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工学专业32个占60.38%、理学专业3个占5.66%、管理学专业3个占5.66%、经济学专业1个占1.89%、文学专业5个占9.43%、艺术学专业7个占13.21%教育学专业2个占3.77%(见表1)。

1 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占比情况


学科门类

工学

理学

管理学

经济学

文学

艺术学

教育学

合计

专业数量(个)

32

3

3

1

5

7

2

53

所占比例(%

60.38

5.66

5.66

1.89

9.43

13.21

3.77

100

(三)在校生规模

2018-2019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4627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4627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00%。目前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19年,学校计划招生4040人(其中对口300人、专升本350人、普高3390人(普高中艺术专业450人)),实际录取考生4040人,实际报到3955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6.99%。招收本省学生3831人。学校面向全国15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15个,艺术外省(山东)1省份招生,文科招生省份2个。(生源情况详见表2

  

2 2019年度招生生源情况

省份

批次

录取数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江苏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2

0

277

307

0

--

27

--

山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B

0

3

0

481

432

0

--

21

--

海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5

0

593

539

0

--

15

--

河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5

0

461

379

0

--

109

--

天津市

第二批次招生A

0

5

0

428

400

0

--

50

--

福建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5

0

464

393

0

--

43

--

浙江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0

5

0

0

496

--

--

67

山东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5

0

503

443

0

--

25

--

湖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10

0

523

448

0

--

20

--

重庆市

第二批次招生A

0

10

0

458

435

0

--

52

--

四川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10

0

472

459

0

--

49

--

云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5

0

480

435

0

--

40

--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9

26

0

388

347

0

29

61

--

甘肃省

第二批次招生A

4

45

0

400

366

0

89

76

--

安徽省

第二批次招生A

300

2,486

395

504

426

0

32

45

677

山东省

本科批招生

31

24

0

326

287

0

202

231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66人,外聘教师166人,折合在校生数14627人,生师比为19.53: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共450人,占比67.5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共71人,占比10.66%。(详见表3

3学校教师情况及生师比

项目

数量

百分比(%

专任教师

总计

666

/

其中:具有硕士学位

450

67.57

具有博士学位

71

10.66

双师双能型

146

21.92

具有工程背景

56

8.41

具有行业背景

108

16.22

外聘教师

总计

166

/

其中:境外教师

5

3.01

折合在校生数

14,627

/

生师比

19.53

/

本科课程授课校内教师数

592

/

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06人,占比30.93%,其中正高职称32,副高职称174人。专任教师中56岁及以上教师42人,占比6.31%46-55岁教师138人,占比20.72%36-45岁教师325人,占比48.8%35岁及以下教师161人,占比24.17%。(详见表4

4 教师队伍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666

/

166

/

职称

教授

30

4.5

13

7.83

副教授

154

23.12

10

6.02

讲师

311

46.7

20

12.05

助教

95

14.26

1

0.6

其他正高级

2

0.3

8

4.82

其他副高级

20

3

42

25.3

其他中级

11

1.65

62

37.35

其他初级

6

0.9

0

0.00

未评级

37

5.56

10

6.02

最高学位

博士

71

10.66

22

13.25

硕士

450

67.57

39

23.49

学士

113

16.97

75

45.18

无学位

32

4.8

30

18.07

年龄

35岁及以下

161

24.17

40

24.1

36-45

325

48.8

60

36.14

46-55

138

20.72

40

24.1

56岁及以上

42

6.31

26

15.66

学缘

本校

8

1.2

0

0.00

外校

境内

644

96.7

0

0.00

境外

14

2.1

0

0.00

学校目前有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教坛新秀20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55门,占总课程门数的7.57%;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02门,占总课程门数的29.41%。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134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6.55%;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534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26.09%

本学年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授37人,占教授总人数的比例为86.05%;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28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的比例为65.12%。(详见表5

5 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情况

类别

总人数

项目

授课人数

百分比(%

课程门次(门次)

百分比(%)

课程门数(门)

百分比(%

学校

/

/

7,834

/

2,047

/

教授

43

授课教授

37

86.05

571

7.29

155

7.57

其中:公共必修课

15

34.88

256

3.27

16

0.78

公共选修课

5

11.63

6

0.08

5

0.24

专业课

28

65.12

309

3.94

134

6.55

副教授

168

授课副教授

142

84.52

1,973

25.19

602

29.41

其中:公共必修课

45

26.79

648

8.27

49

2.39

公共选修课

16

9.52

26

0.33

19

0.93

专业课

115

68.45

1,299

16.58

534

26.09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本学年,学校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学事业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均高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所要求的13%和生均1200元的标准。学校教学经费总额为6367.86万元,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为774.87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153.49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155.94元;生均实践教学经费为144.03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14.47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29.55元。(详见表6

6 教学资源投入情况

项目

数量

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28,209.63

教学经费总额(万元)

6,367.86

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

774.87

教育事业收入

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收入(万元)

15,500.82

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

其中:国家(万元)

4,622.29

地方(万元)

10,417.82

本科学费收入(万元)

6,780.95

教改专项拨款

其中:国家(万元)

0

地方(万元)

0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总额(万元)

3,153.49

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本专科生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14.11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2155.94

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30.56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182.3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210.67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元)

144.03

生均思政课程专项建设经费(元)

20.26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学校占地面积75.23万㎡,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为19.7万㎡,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3.1万㎡)计划于2020年开工建设。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共179978.25㎡,其中教室面积50107.25㎡,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02221㎡,行政办公用房16995.49 ㎡。按全日制在校生14627计算,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3.47(㎡/生),生均实验室面积1.65(㎡/生)。(详见表7

7教学行政用房情况

项目

学校情况

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

教学行政用房

总面积

196,973.74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平方米)

179,978.25


其中

教室(平方米)

50,107.25


其中

其中:智慧教室(平方米)

220


图书馆(平方米)

20,500


实验室、实习场所(平方米)

102,221


专用科研用房(平方米)

730


体育馆(平方米)

5,185


会堂(平方米)

1,235


行政用房(平方米)

16,995.4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生)

13.47

14平方米/

运动场

面积(平方米)

63,847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2019年,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4245.93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97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20.45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7.72%(见下表8)。按本科在校生14627人计算,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14.47元。


8 2019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一览表(单位:万元)

项目

学校情况

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资产总值(万元)

14245.93


生均(万元)

0.97

5000

当年新增(万元)

1020.45


当年新增所占比例(%)

7.72

10


学校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设有专业实验室241个、基础实验室66个、实习实训场所24个、建有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8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9个、科研创新平台7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05,馆藏纸质图书136.77万册,生均纸质图书93.51册,生均年进书量超过3册。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52060册,电子期刊629318册,学位论文3442321册,音视频27697667小时。馆藏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实行藏、借、阅一体化开架服务模式,图书馆周开馆平均时间达91小时;数字资源实行全年全天候24小时开放,基本满足师生入馆阅览、查阅资料、开展研究和自主学习需求。

4.信息资源

学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基本建成“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桌面”的三层扁平化校园有线网络架构。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24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771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12650个(无线信息接入点100余个)。完成校园信息化建设基础布局,实现全校楼宇主干网千兆、桌面百兆的稳定网络结构和无线覆盖。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2019年,学校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申报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机器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根据安徽省普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学校共28个本科专业参与了此次评估。

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立项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重点学科和化学工程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培育学科,立项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新工科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2个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专业。近三年,获批立项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工程管理等3个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现建有省部级优势专业8个:环境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车辆工程、汉语言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前教育、市场营销;无机非金属材料、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省级一流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入选“省级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专业;学前教育入选“卓越教师”计划专业。遴选培养专业带头人5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4人,所占比例为100%,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所占比例为25.93%。(详见表9

9专业带头人情况


总计

职称

学位


正高级

副高级

其他

博士

硕士

其他



数量

54

11

43

0

14

34

6


比例(%

/

20.37

79.63

0

25.93

62.96

11.11



(二)课程建设

2018-2019学年,全校开设课程2047门,其中专业课程1847门,占比90.22%;公共必修课程128门,占比6.25%;公共选修课程72门,占比3.51%。(具体情况见下表10

102018-2019学年面向本科生开设课程情况表


2018-2019学年

门数

门次数

专业课

1847

5393

公共必修课

128

2335

公共选修课

72

106

合计

2047

7834

学校按照自主建设、课程引进两结合的方式,着力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自主建设方面,扎实推进五级递进遴选建设,获批省级精品课程8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23门、智慧课堂试点项目7项,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2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12门、智慧课堂项目2项、翻转课堂试点项目13项、双语课程12门,评定校级优秀课程65门。课程引进方面,引进泛雅、学习通和雨课堂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等,向学生提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创新创业等领域,学生反映良好。

(三)教材建设

学校设立教材出版资助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教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编写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校本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优先支持与行业企业联合编写的教材出版。近三年,获批省级规划教材11部,立项建设校级地方特色教材、校企合作应用型教材24部;支持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课程需要和教学实际自编理工类专业实验教学讲义185门。在教材选用方面,优先选用教育部“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20182019学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选用率100%;选用教材中规划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的比例分别为60.18%51.88%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学校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优化实验项目设置和内容安排,扩大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比例,注意吸收学科专业的新知识、新内容,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实验装备和技术条件,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确保实验仪器设备在学生培养中发挥最大效益。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625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68门。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共有4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7人,所占比例为64.28%学校的各类工程技术中心、金工实训中心等均有开放实验项目,其中金工实习实训中心年均1000人次参加金工实训,年实训总学时达600课时。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加强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强化了开题答辩、过程指导、复制比检测、论文评阅、毕业答辩与成绩评定等各环节管理。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全面推行查重制度,复制比超过30%的一律不准予答辩。不断加强质量监控和质量分析,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鼓励部分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及企业实际课题,推行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凸显选题的实际应用性。2019届毕业论文选题总数为3465篇,真实课题的数量为2165篇,真实课题的占比为62.48%(见表11)。

11 2019届毕业设计(论文)总体情况一览表

届别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

真实课题数量

真实课题占比

2019

3465

2165

62.48%

真实课题是指来自于生产实际、工程实际或教师科研项目的课题。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有明确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三层次四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层次”即是指通识教育实践层次、专业教育实践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实践层次;“四类别”即是指课程实践(实验)类、实践(实验)课程类、综合实践(实验)类、课外实践(第二课堂)类。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明确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学校着力加强了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目前已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21个,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2个;各教学单位引培结合,多措并举,逐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有力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学年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97万元,创新创业奖学金10万元,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数480人,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数510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2场次,出版创新创业教育教材3门,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7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70项。在校学生创业项目数31个,参与学生97人,获得资助金额2.8万元。

(六)教学改革

学校积极引导广大教师结合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围绕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同时,以系列教学竞赛活动为抓手,引导广大青年教师深化课程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本学年获批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省级教研项目15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2项,一流教材建设3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3项,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项,智慧课堂2项,投入建设经费471万元。组织教师参与了安徽省的教学竞赛活动,获得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二届超星杯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安徽省同课异构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校领导情况

我校现有校领导6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4名,所占比例为66.67%,具有博士学位2名,所占比例为33.33%,具有硕士学位3名,所占比例为50%46-55岁的有2名,所占比例为33.33%56岁以上的有4名,所占比例为66.67%。(详见下图)

年龄结构饼图

学位结构饼图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结构主要由校级教学管理队伍、院系教学管理队伍和校级质量监控人员队伍组成。其中,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所占比例为30.77%;硕士及以上学位9人,所占比例为69.23%。院级教学管理人员28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所占比例为64%;硕士及以上学位22人,所占比例为78.57%。(具体见下表12

12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结构

教学管理队伍数量

总数

职称

学位

年龄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无职称

博士

硕士

学士

无学位

35岁及以下

36-45

46-55

56岁及以上

校级

13

3

1

6

3

0

1

8

0

4

1

5

6

1

比例(%

/

23.08

7.69

46.15

23.08

0

7.69

61.54

0

30.77

7.69

38.46

46.15

7.69

院系

28

8

10

7

3

0

3

19

6

0

3

12

13

0

比例(%

/

28.57

35.71

25

10.71

0

10.71

67.86

21.43

0

10.71

42.86

46.43

0

校级质监人员

3

1

0

0

2

0

0

2

1

0

1

1

1

0

比例(%

/

33.33

0

0

66.67

0

0

66.67

33.33

0

33.33

33.33

33.33

0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实施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导师制,学业导师、创业导师、社团导师、人文素质导师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实现全校学生全覆盖,助力学生成人成才。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学校有本科生辅导员48人,按本科生数14627计算,学生与辅导员的比例为304.73:1。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教师22名,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导师25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27人,其中1人被聘为全国首席职业指导师,1人被聘为安徽省省级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师。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校外培训”为主要形式的辅导员能力提升工程,选派46名辅导员参加高级研修等,举办20场业务专题培训,举办了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教师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大赛等赛事,有效的提升了学工队伍的综合服务水平,1名辅导员获安徽省第五届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总决赛金奖。选任22名思政辅导员,有效延伸思政教育的课堂。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干部培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能力。

(四)质量监控

1.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参与体系

坚持和完善校领导听课制度。校领导班子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全年校领导共听课48节,人均每学期听课4节,分管教学校长每学期听课4节,并及时与教师与学院沟通与反馈;深化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处级干部人均每学期听课6节以上,并根据听课情况给授课教师和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升教育教学公共参与度;不断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教学督导组全年共完成理论课听课1216节,对学校新进教师和教学质量相对靠后的教师教学进行了全面的监控,并及时向学院和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反馈检查情况,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发挥主体作用,学校坚持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活动、教学信息员活动、学生座谈会,充分收集和反映广大学生对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本学年共开展网上评教活动 2 次,召开学生座谈会5次。

2.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2018-2019学年,学校在标准建设方面采取了诸多举措,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制定了《蚌埠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了蚌埠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大纲等15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质量要求;为了更加全面、及时、准确的了解学校的教学状况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满意度,结合学校的实际,特制定了《蚌埠学院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实施办法》,学生可以按照指定的评价指标,通过网络评教系统对所学课程的教师授课等教学状况进行评价评分;制定了《蚌埠学院教师评学管理办法》,使相关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为实现教学质量全程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专门制定了《蚌埠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纲要》,是对《蚌埠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条例(试行)》(院字〔2015138号)的修订、完善。

3.加强质量保障组织和队伍建设

学校设立处级编制的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负责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反馈等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向好、结构基本合理、服务意识较强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学校现有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41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22人,占53.66%;硕士及以上学位31人,占75.61%;具有5年以上教学管理经历的36人,占87.80%2018-2019学年度,聘请校级教学督导1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9人,具有教学管理经历的6人,二级学院教学督导76人;为保证教学督导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校级教学督导原则上从退休的高级职称教师和中层管理干部中选聘;教学信息员按照年级专业全覆盖的原则,从优秀学生中选聘173名教学信息员。

4.加强日常教学监控工作

通过“三期”教学检查、听课评课活动、实践教学检查、试卷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教学信息员制度等工作,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全面监控,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处理。在对全校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监控的基础上,重点督导新开课、开新课和师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较差的课程。学校定期将经核实确认存在问题的课程,反馈到各教学单位,督促学院和教师及时整改,从而形成质量持续改进的良性运行机制。本学年,处理教学事故5起。

本学年校教学督导组共听课681节,其中优秀率为27.23%,良好率为64.81%,中等率为6.07%,合格率为1.81%(见表13)。针对个别学生反映特别突出的教师,学校采取了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项督导、甚至暂停授课等方法及时进行了处理,有效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本学年学生网上评教结果反应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其中学生评价等次为优秀的课程占比达97.95%(见下表14)。


学期

听课节数

优秀(%

良好(%

中等(%

合格(%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329

31.63

61.73

5.02

1.5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352

22.82

67.88

7.11

2.11

13 蚌埠学院2018--2019学年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评价统计表

14蚌埠学院2018-2019学年学生评教成绩统计表(单位:%

学期

优秀(90分以上)

良好(80-89

合格(60-79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98.03

1.57

0.19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97.87

1.4

0.28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本学年共有应届本科毕业生3482人,实际毕业人数3358人,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为96.44%,授予学位学生人数3324人,应届本科生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99.7%

(二)就业情况

2019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3.62%,高于安徽省初次平均就业率90.41%2018-2019 学年,学校考取国内高校研究生 306 人,出国(境)深造 8 人;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2668人,占84.89%,安徽省内就业1883 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9.91 %,与学校办学定位有较高的契合度,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见下表:

15 蚌埠学院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单位:%

年度

毕业生人数(本科)

学校初次就业率

安徽省初次平均就业率

2019

3482

93.62

90.41


16 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情况

项目

人数

1.应届毕业生升学或深造基本情况(人)

总数

314

其中:升学考取本校

0

其中:升学考取外校

306

其中:免试推荐研究生

0

其中:出国(境)深造

8

2. 应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人)


学校所在区域总数(省)

学校非所在地区域总数

总数

1,883

1,260

签署就业协议

政府机关

15

2

事业单位

47

3

企业

1,590

1,078

部队

1

9

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34

7

其他

0

0

升学(含出国(境)深造)

159

155

灵活就业

6

1

自主创业

31

5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学校建立以兴趣为导向的转专业制度,为有意向的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本学年本科生共4022人,转专业学生167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4.15%

(四)体质健康水平

为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我校体能测试水平,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我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体育健康水平。本学年,我校组织了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87.69%

(五)跨校与跨境交流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以参与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文化交流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契机,引导学生参与省内外高校间的交流,促进学生校际交流互动。学校通过加入安徽省教师教育联盟、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等,借助各类校际联盟平台,引导学生参加校际交流。学校还通过举办“徽风皖韵”进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接受外校学生来我校交流。本学年交流本科生数215人,交流学生占全日制本科生比例为1.47%,其中,本校到境外6人,本校到境内153人,境内到本校56人。

学校出台《蚌埠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学生国(境)外交流学习。学校与十余所国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2019年,共有6位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近年来,我校一直与韩国韩瑞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等开展教育交流。本学年我校继续加强对外交流。2019年,我校共组织教师和管理骨干赴英国、美国、香港、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交流。全年聘请专职外籍教师3名,柔性引进外籍专家学者2人;接待外籍人士来访2个批次。并且学校今年11月,将组织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目前我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两个,分别是与美国特洛伊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目前这两个项目有在校生153名,另有多名学生在美国攻读双学位。

(六)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并将社会责任教育实践(三下乡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义务劳动、慈善活动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等)5个学分纳入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年,全校共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85支,其中28支为专业性强、服务性强、实践性强的校级重点团队,4支国家级重点立项团队、3支团中央专项立项团队和1支省级专项团队。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学生全覆盖,使学生认知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七)学生学习成效

学校狠抓校风学风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学生学习成效明显提升。根据麦可思公司的报告,近几年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趋势,学生核心知识学习水平能较好满足岗位工作要求。在20162018届工程类、其他类专业毕业生中,认为大学帮助自己获得了素养上提升的人数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95%以上;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则占92%以上。

(八)学生学习满意度

本学年学校组织开展了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教师评学等系列教学考核评价活动,活动内容量化指标涵盖了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条件、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学生评教优秀率达97.95%,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麦克思调研数据显示,在校生对学校学风满意度为86.31%,对自我学习满意度为85.73%,对总体情况满意度为87.97%,对专业总体满意度为89.21%,对教师教学能力满意度为92.03%(见下表17)。

17 蚌埠学院学生对学习成长满意度调查统计表(单位:%

项目

满意度

专业总体

教师教学

学校学风

自我学习

学校总体

满意

89.21

92.03

86.31

85.73

87.97

不满意

3.49

2.44

6.81

6.56

6.14


(九)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各项能力素质评价较高均在90%以上;其中,对毕业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沟通表达和学习能力、专业基础、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满意度较高(见下表18)。大多数到基层的学生很快就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走向管理岗位。

18 蚌埠学院2019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统计表(单位:%

项目

年度

团队

协作

能力

创新

能力

敬业精

神和责

任感

沟通表

达和学

习能力

专业

能力

实践

动手

能力

2019

98.26

98.32

98.25

97.23

95.13

94.21


(十)毕业生成就

学校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将学生就业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指标,常抓不懈,持续推进。成立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坚持推行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考核奖惩机制,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全员参与、责任明确、奖惩挂钩的工作体系。启用蚌埠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动态监测系统信息平台,落实就业工作周报、月报制度,就业工作运行平稳高效。

六、特色发展

近年来,学校积极融入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坚持“贡献中求支持、服务中谋资源、协作中推共建,互利中享共赢”原则,在“校府”“校企”“校际”“校所”四方联合中,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路径。

(一)实施“三服务”,助力产业发展

学校融入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以深化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为目标,积极服务产业发展的技术诉求、人才需要和创新平台需求,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与创新平台三个方面的服务,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学校主动跟踪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应用型、技术型科学研究为导向,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从最初的支持教师投身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开展进企业柔性挂职、参与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到组织科研攻关小组、对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难题,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如,电子信息工程新工科试点专业与蚌埠双环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科达自动化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展“基于太阳能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研发”“高精度红外智能传感器技术攻关及应用”等5个项目技术攻关。依托丰原生物工程产业学院,与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联合开展“柠檬酸三丁酯产业化制备”“柠檬酸生产菌种及发酵工艺”“2-酮基-L-古龙酸生产菌种及发酵工艺”等项目的科技攻关,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2.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学校主动对接蚌埠市调转促“486行动计划和省级千亿硅基新材料基地为龙头的“1+5基地发展格局,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整合优化专业设置,打造与地方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群,让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精准对接,面对产业发展、学生需求,从早期的顶岗实习、小学期制、订单式培养,到探索产业学院和“三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打通学生应用能力与企业需求中间的“最后一公里”,为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学校持续深化与蚌埠市本土知名企业丰原集团合作,共建丰原生物工程产业学院,每年向丰原集团输出毕业生40人左右,让培养的人才留在丰原、扎根蚌埠,一批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管理中坚和业务骨干。

3.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平台服务。蚌埠市将培育壮大硅基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的强劲支撑、转型的重要引擎、关键的推进抓手,全力打造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学校主动呼应地方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蚌埠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签订《关于合作建设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建设硅基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硅基新材料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上述平台可在蚌埠实施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45项,组建了由教授、博士组成的5个研究团队推进新技术、新成果在蚌埠转化,气凝胶技术研发、光催化技术研发等10个项目已和蚌埠当地企业实质性对接。

(二)加快“三引入”,提升培养能力

学校积极引入企业人才、技术与资源,补足自身发展短板,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优化教学内容,完善实践创新基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1.引入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任教师。为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学校积极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打造校企间双向服务、互补融合的人才队伍。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工科试点专业柔性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校内专业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中交协物流产业学院引进企业技术人员担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将企业的实际项目、技术和职业标准带进课堂,实现学生与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直接对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有力支撑,专任教师的科技攻关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

2. 引入企业技术充实教学内容。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岗位适应能力,学校引入行业和技术标准,开发企业和实务课程,推动教学紧贴生产实际和技术进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当代工程实践的需要。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将最新技术成果引入课程内容,与企业共同编写教材《发酵工程综合实训》,被列入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已在我校相关专业学生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中使用。物联网工程专业对接信息感知识别、计算处理、传输控制以及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岗位,引进或设置企业课程,有针对性培养学生适应物联网产业生产和应用链岗位能力。通过引入企业最新工艺、技术与标准,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未来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

3.引入资源建设教学科研基地。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学校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新工科发展需要,打造了一批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包括校企共同建设的PLC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离与纯化工程技术中心、现代智能传感器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3D打印工程技术中心等。校企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基地,不仅弥补学校在工程实训设备方面的不足,还实现了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有效满足了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推进“三共同”,提高培养质量

为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新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工作,与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共同建设学科专业。学校对接地方重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校企合作打造新工科专业。如,经济与管理学院借助中交协物流产业学院平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借力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资源、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依托电子信息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项目,分别与企业合作申报了供应链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机器人工程等新专业,主动让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同时,学校各专业与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商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行业发展和用人部门实际需求无缝对接。

2.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学校积极对接行业企业一线岗位需要,通过走进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聘请用人单位人员兼职等多种方式,让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逐步建立健全灵活的课程共建机制。如,中交协物流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协同打造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研商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结合企业职业标准、岗位职责,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对应岗位,并根据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计算机工程学院引入华为网络课程平台充实专业课程,包括java系列、C语言系列、IOS Android系列、甲骨文系列、PHP系列、LINUX系列、职业技能系列等高水平免费网络课程及华为ICT教材。通过校企共同课程,有效解决了学校前沿课程和实践课程开设不足的问题。

3.共同开展教育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与岗位适应能力,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工作。联合开展实习实训。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将课堂搬进企业,培养生物质行业工程师所具备的技术与综合素质。计算机工程学院将企业人员请进课堂,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与安徽宝德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展暑期工程实训,400多人参加了工程训练。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把毕业论文(设计)做到企事业单位中去。联合组织科技创新和创业训练。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蚌埠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蚌埠市江淮创业大学、WM众创智慧谷和蚌埠市女子创业第一站等创业孵化平台,联合组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吸引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开展创业训练。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学校对照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内涵要求,对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对照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待优化

问题表现:一是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要深入推进。特别是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要深入推进。

二是面向行业企业、岗位一线,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改革不够深入。

三是产业学院数量还不多,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不够,产业学院工作还进一步做实、做细,还须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作用。

改进措施:一是加强教育研究。通过立项建设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路径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教研教改项目,引导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提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更新观念,凝聚共识。

二是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的主体责任,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调动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内涵建设与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三是改革机制体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校地、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力度,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动态机制,及时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吸收到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四是强化职能考评。加强教学单位与职能部门的考核管理,调动各单位、部门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对于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多年工作不创新,没有新思路,缺乏新举措,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部门和单位要强化考核与管理。

(二)教学改革工作尚需强化

问题表现:一是少数教职工思想认识还须提高。少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科研轻教研现象。二是高水平的教改项目和成果不多。学校前期项目培育力度不够,国家级教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欠缺,仍需加大培育工作力度。三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度不高,科研服务教学的主动性不强,尚不能及时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改进措施:一是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广泛开展教育思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理解,更新观念,凝聚共识,形成培养有目标、改革有办法、教学有思路、实践有内容的办学氛围。引导教师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帮助教师熟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二是尽快优化顶层设计。要根据落实办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凝练培养模式的导向,尽快出台学校教研教改工作顶层设计。既能响应时代发展要求、又能呼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还要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激励性。

三是积极出台教改管理政策。学校要制定和实施加强教研教改工作、推进科研促教的政策举措,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开展科研促教工作。包括出台加强教研教项目过程管理、激励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的政策举措。

四是逐步提高教改经费投入。要根据学校经费状况,逐步加大教研教改和教学建设项目经费投入,强化各类项目的过程管理,通过加大投入和强化管理,引导教师积极、自愿“真题真做”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引导各教学单位投入到落实办法定位、打造办学特色、凝练培养模式、培育办学品牌的工作中来。

(三)学生指导与服务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问题表现:一是专职辅导员与学生间的比例未达到1:200,学工队伍表现出一定的流动性,部分优秀辅导员难以在专职辅导员岗位上深耕细作,队伍稳定性不够。二是学工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指导与服务队伍参加专业培训机会较少,获得培训门类不多,业务能力提升渠道不多。三是职业倦怠突出,学生工作任务繁重,部分辅导员身兼数职,对学生统一管理多、个性指导少。四是学工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客观存在学生指导服务与专业教学沟通协作不够的现象,教书育人的合力未得到充分显现。

改进措施:一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精神,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按计划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畅通学工队伍职业发展通道,在职务、职称晋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提高学工队伍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

二是强化协同育人机制,达到“1+1大于2”的育人效果。将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本科生导师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育人工作成效作为教师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指标,着力解决辅导员队伍人数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大辅导员专业培训力度。不断完善辅导员月例会、辅导员论坛、岗前培训、年度培训等机制,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学生工作学习、研究,提高指导服务的能力水平。鼓励辅导员积极考取职业规划师、创业指导师等资格证书,提高工作实务能力,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保持队伍稳定性。

(四)评教评学的效度、信度有待增强

问题表现: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优秀率普遍偏高,与督导巡课、看课、听课和师生座谈反应的情况差距较大;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目前采用的主要是在学期期末课程结束前组织网上评教,评价结果要到年底才能反馈,影响了教师的即时整改。

改进措施:一是要加大对质量监控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方便学生、教师开展评教评学工作,提高评教评学主体的积极性。

二是提高师生对评教评学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亲历者,对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最有发言权,对教师教学做出客观公正评价的最终受益者是自己。也必须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评教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评判依据,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三是进一步完善评教评学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实现从经验管理评判向学生体验评判的转变,提高评教评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各教学单位应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和实际对评价体系提出意见建议,保证指标设计满足不同的学科评价的需要,做到分类评价。

四是建立、健全学生评教评学工作监督制度。建立评教评学工作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制度,方便接收学生、教师日常的反馈信息,除了网络平台之外,还可通过设立意见建议箱、公开电子邮箱,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反馈相关信息和存在的问题,提高评教评学制度对改进教学质量的有效度。

五是要对每学期教师授课的门数、班级按照职称分类作出最高限额规定,对班级人数的规模要适当压缩,保证教师有充分的的精力投入教学,关注到所授课程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对评学班级作出符合实际评价,提高评学效度、信度。

(五)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有待改善

问题表现:一是学校教学设施现有条件与学校应用型内涵建设的需求有差距,如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等与国家要求尚有差距,实验实训场地不足。二是教学设施管理效率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实验室规划、设计(布局)和管理不够精细,信息平台较为分散,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不高,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改进措施:一是加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学校投资0.93亿元的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项目(3.10m2)拟于2020年开工建设,届时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可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生均实验室面积也可达到全国新建本科高校平均水平。同时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加大现有教学设施的整合与改造,逐步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

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整体规划。在广泛调研、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完善全校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优先建设新专业基础性实验室和弱势专业实验室,再新建一批与产业需求或学科前沿紧密对接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提供支持,以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办学要求。建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仪器设备购置的论证工作,合理制定仪器设备购置计划,保证各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发展需要。

三是不断提高办学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教学行政用房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行政办公与实验实践、学生活动用房比例,统筹规划基础课、公共课教学实验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用房,为学生实践实训、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等教学活动提供良好实践教学条件。加强仪器设备共享管理体系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共享平台,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范围和利用率。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加大实验室尤其是科研平台的开放力度,提高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加大教学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网络化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益,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是继续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地、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源参与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面资源的合作途径,建立和完善适应学校发展特色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栏目名称:

首页  信息公开目录  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