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课程介绍
 

 

一、本课程的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是每一个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育人文本,德育为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法律素质为目的,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为指向。其涉及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不只是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志存高远,明确使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程所强调的理想、爱国、责任感、进取心、合作精神、道德观、法治观念、心理素质、创新意识等等,正是未来领导者和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课程将努力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知识为德性,强调知行统一,提高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蚌埠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开设的一门新课(06年秋学期开始),由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合并而成。其课程大纲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面向全体大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来,在教材既定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在探索:怎样将国家意志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同时,两门课合成一门课后,我们还面临着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我们特别强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的研究,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完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上下功夫。我们设立了本课程的网页,利用网站扩展教学,意在在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鼓励独立思考,化理论为方法,化知识为实践方面,努力取得成效。

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条件下,在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取得良好的实效实属不易,为此,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从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方面努力探索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

三、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由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教材是全国统编的。其内容主要由3大块组成:思想、道德、法律,三者各占总学时的1/3左右。

第一模块包括绪论、1~3章,主要属于“思想教育”范畴,20学时(占总教学时数的2/5);

第二模块包括4、7章,主要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其中部分内容属于法律范畴),约8学时;

第三模块包括5~7章(含7章中的部分法律内容),主要属于“法治教育”范畴,约18学时。

以上各模块的学时中均包含了教学实践的学时(占总课时的1/3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