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7月1日,“暗破春来现新光,直击疫后县发展”发展成就观察团在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水利工程学生党支部的带领下来到“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所在地——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以当地红色文化为抓手,以实地走访、发布宣传单以及进行相关知识听访与宣讲等方式展开,以达到了解城乡发展,了解疫情之后各产业的发展与进行情况的目的,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发放宣传单页,欣赏凤阳花鼓
“奶奶,在疫情之后,村子里的烟火气怎么样?”“好得很,我和你说哈,现在的人啊,又多起来啦。”午光熹微时,实践队员来到了位于滁州市凤阳县内的当年农家。走进这片绿茵小村,一股年味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条巷子里,墙上画的是年画,家家临街的窗户都设计成了年画风格的雕花窗,就连巷子里的盏盏路灯也充满着当地特色,那村中的歌舞声令实践队员缓下了脚步。在听完小岗村特色的花鼓舞后,当地的老人和实践队员讲述到,凤阳花鼓是起源于明代的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这里在经过疫情之后的政府帮扶后,环境再次有了改善。
实践队员王浩宇感慨道:“我发宣传册之前以为我们会遭到一些冷眼,没想到这里的人都这么热情,有位伯伯还说这样的活动我们要多搞,他们的淳朴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和内心,让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件事情是有意义、能切实帮助到当地群众的。”
图为实践队员耐心为当地村民新冠疫情后安徽乡村产业恢复的相关知识。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传统农具。
参观大包干纪念馆,领悟红手印新展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为深入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践团参观了处于凤阳县改革大道上的大包干纪念馆。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了“生死状”。改革,有的时候需要极大的勇气: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为此,小岗村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一场关系全村命运的秘密会议此刻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
图为实践队员在大包干纪念馆学习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相关知识。
图为实践队员俯瞰讨论小岗村立体规划设计图。
调研非遗发展现状,寻求文化振兴新路
近日,凤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濠州剪纸传人唐家善带着女儿唐玉涵一起,用他们手中的剪刀,把疫情防控期间的感人瞬间和对战胜疫情的美好祝愿融入到一幅幅剪纸作品中。走进唐家善的工作室,这里迎面扑来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原来,这里是唐家善爷爷工作的地方,走进工作室,如同走进一座剪刻艺术的博物馆,质朴而接地气的工作室里悬挂着十多幅用不同技法精雕细刻的作品。唐家善爷爷说道:自古以来凤凰便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瑞意的神兽,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占了整整一面墙的陈列柜,陈列着他苦心珍藏的上百幅精美的雕版,阳光照在这些七彩缤纷的剪纸上,闪烁出一种神秘的瑰丽。
实践成员不禁感叹,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机器取代了手工制品,木版年画这项技艺很少被人提及。这项慢慢淡出人们视野里的技艺,内中含着的是制作者的情感,是对这项技艺的热爱,也是对接受者的祝福,其价值远远高于机器制品。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幅作品都满含深情。据介绍,他们父女俩共创作出5组主题鲜明的剪纸作品,分别是担当、出征、凤凰涅槃、松梅赞、迎风傲雪党旗红。作品饱含对抗击疫情最美逆行者的祝福,对敬业奉献基层工作者的赞美。
“在朋友圈里被很多人转发,在家待着可以看到剪纸艺术,也感受到了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坚守和付出,令人感动。”凤阳县居民张永景告诉实践队员,在家自我隔离期间,通过凤阳的一些新媒体平台观赏了一个又一个文艺作品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己还会继续关注。
图为实践队员在当年农家剪纸文化展览厅与非遗传承人唐家善讨论剪纸作品。
图为非遗传承人唐国芳老师为实践队员现场教授凤阳凤画的制作。
时间如白驹过隙,带队老师与实践团成员争分夺秒,抓住调研参观小岗村的每一刻。7月1日下午,实践团成员一方面通过参观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另一方面采访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基地,在分发宣传单的同时,实践团成员一边与当地居民交流一边倾听并用纸笔记录。本次小岗村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以感知疫情之后小岗村乡村产业恢复为切入点,让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入、真实、全面的认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包干等等为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以定点帮扶为支撑点,让更多学生走进乡村振兴中来,深入了解、感受、参与中国乡村振兴这一宏伟事业,发自内心的为中国政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点赞喝彩。(撰稿:张俊杰、董含韵;编辑:张法帅;审核:张兆亮、黄灿)
图为实践队员在小岗村的团队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