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蚌埠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返回学校主页

大学毕业生心理分析与建议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18

大学毕业生心理分析与建议

满载着沉甸甸的知识,肩负着社会、家长和老师的殷切希望,毕业生们开始迈向人生下一站。

在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候,由于角色定位、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毕业生们可能还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从而导致一些心理上的困惑。

毕业生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教育和教学方面来看,学校教育对毕业生择业中心理问题的产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封闭的教学环境使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在大学生活、学习的几年里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他们接触的环境单纯,主要是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有限的地方,即使是实习、实践,也只是到一些企业、工程参观一下,而时间十分有限。他们接触的人也比较单纯,基本上是老师、同学和教辅人员,即使在外面接触一些人,也没有相处的生活经历。所以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比较简单,只停留在别人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方面,在心理方面基本上没有与社会同步。所以毕业生在接触社会时,许多问题不理解,处理起来不适应,方法也不得当,必然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而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就业的政策、途径、程序、方法不掌握,对就业没有思想准备,正确的观念没有建立,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在即,脑子里只知道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至于如何进行择业,如何适应社会就业需要,在思想上、能力上都没有做好准备,以致在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带来许多心理问题。

从社会原因来看,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其择业心理出现问题深受社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需求、社会风气、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在当前就业制度改革的情况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机制,带来了人才的竞争,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合理使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一些同学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带来了择业的困难,如果承受不了就会引起心理问题。在当前的就业机制下应当是公平竞争,但是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如“走后门拉关系”、性别歧视等,使一些毕业生受到伤害,出现心理问题。此外,目前社会上价值取向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社会职业的贵贱之分带来择业的功利化倾向,极端个人主义对奉献精神产生偏见,使毕业生择业时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们没有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另外,毕业生个人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毕业生择业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主观方面,其情况比较复杂。

大学生在生理上刚刚走向成熟,这一时期是心理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刻。此时的青年人心里充满了矛盾,比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性与闭锁性的矛盾、情感性与理智性的矛盾等等。原因是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对生活和社会充满向往,面对丰富的人生舞台,他们跃跃欲试,但是对于社会的了解和期望过于理想化,心理方面的承受能力不强,一遇到具体矛盾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首先,认识系统需要发展。大学生的感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只停留在对知识认识方面的认识系统,进入实践领域便显得不成熟了,需要进行实践的锻炼和检验。许多大学生对择业中实践问题的感知往往不准确就是这个原因。此外,一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不能冷静地面对社会现实,表现出心理上的不稳定及思想上的不成熟。

针对毕业生中存在的思想误区,为了帮助同学们早日克服这些问题,给出了以下的建议:

首先,要克服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自我暗示法:当同学们在遇到愉快或烦恼之事而处于激情状态时,就应该进行自我暗示,我有感情用事的毛病,不能再轻举妄动,应该冷静下来仔细分析,理智地对待此事。反向作用法:即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感情冲动而有意识地做出相反方向的举动。宣泄作用法:心情的压抑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对积蓄于内心的“能量”予以“支出”或释放,寻找适当的机会,进行感情宣泄。如事后与当事人沟通,向第三者(自己信赖的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等。这样,既能克服感情用事的毛病,又能使自己的心态恢复平衡。

其次,要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主动接触现实环境,不逃避现实也不作无根据的幻想,从而把自己置于这个环境之中,了解它,掌握它并进一步改造它。再从主观上采取积极态度,不是消极等待。在选择对策时应当审时度势,有条件的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的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找到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