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这是一个几乎人尽皆知的“真理”了。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对细节的在意越多,事成的概率越大。大到航天飞船的升空,小到销售谈判的技巧,无不渗透着细节。以至于坊间常赞叹大和民族的细节处理能力,才有了索尼本田等品牌,常流行着“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真理。
然而就这样一个真理,让我从小到达无数次痛苦。像我这样肛欲期没有训练好的人,总是生活无序、大大咧咧、马虎大意、粗心……,导致了我人生很多惨淡的悲剧。比如从我幼稚园的考试开始,无数次因为马虎粗心,丢了不该丢的分,影响了我的成绩,没有考上好大学,整个人生都惨谈了起来(一个钉子亡了帝国)。比如我长这么大不爱洗头、服装搭配有问题导致了好姑娘都离我远去,上课学员也吐糟厌倦不断。比如当我做销售的时候,无意哪句话惹着客户反感,将要到账的款项突然消失不见。每每这时候,我就会用大人们和教科书教我的真理来悔恨自己下: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我们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你总能归结为找到细节不够注意的问题,然后下次更注意。但是你也会无数次发现:细节,太特么的难了。正如我们小时候无数次的粗心丢分后悔不当初,决心下次一定细心,并在手上尖锐的刻下“细心”二字时刻警觉,但是你终究会发现一个很不争气的事实:都没有用!
后来学了心理学,我开始了冲击。又学会了一个真理:凡是发生的,就是合理的。人应该学会接纳自己。
听起来颇有道理。可是,我这么不注意细节的性格也要自我接纳?开什么国际玩笑,这是诱导我更失败吗?
于是生活就成了这样,我学会了“细节决定成败”和“一切都是最好,人要自我接纳”的道理。然后每当挫折来临,我就自动选择一个标准来执行,自我悔恨或者原谅自己。这取决于那一刻我对这两个道理哪个内化的更深。显然前者赢了,我从小就知道该注意细节,所以我会自动化的折磨自己。
我们掌握了很多矛盾的道理。我们把它们平行的放在意识或潜意识中,然后当挫折情境降临,我们就会自动释放那个最认同的道理来执行。所以说如果你觉得“学会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时候,说明你没学会,因为你还有一个与之矛盾的道理被内化的更深,学习的更早。
接着说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其实无数个人这么说我:你要注意下自己的形象了,你可以这样这样搭配,这样更符合你讲师的气质。
我也想更好的搭配,但这些细枝末节的搭配,真的不是我的能力。
他们就会说:细节决定成败啊。你在礼仪上更注重细节,你的学员就会更喜欢你,你的颜值也就更高。
我想是啊,既然做讲师,就要注意到讲师该有的细节。于是我大大脑补了一番:我要穿格格衬衣、每天洗头、举止得体……。我成了一个好形象的讲师,可是,总感觉哪不舒服。后来我嚼了嚼这个不舒服,我有了点感觉:
如果丛丛是个举止优雅、礼仪到位的老师了,还会有人喜欢他吗?他会更受人尊敬了,但他,也被局限了,不快乐了。我得去注意细节,我得去做该做的,说该说的,符合礼仪规范,我穿着一身得体但不舒适的衣物,动弹起来都怪怪的。那么丛丛那些口无遮掩的幽默,手舞足蹈的动作,可能就没了。因为那些风趣来自于我全然沉浸在当下的流动,我什么都不想,满脑子只有课堂的内容,跟随着课堂的能量场走,所以能思维活跃。那些不得体的动作,也促进了思维的顺利进行。
这就像我以前工作的时候,要我西装革履、工位没有垃圾、物品摆放整齐。我去在意这些细节了是加了很多分,但是,我的创造力和工作激情全没了!
延伸到“细节决定成败”就是:我注意了细节,我就丧失了很多。
如果人愿意,人可以通过意志力的调节无限注意细节,然后越做越好。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人开始注意细节的时候,人对主观整体性的把握也会降低很多。人不是神,不能够同时照顾到细节和整体。人有自己的偏向性,有的人更容易注意细节,能做到事无巨细,做事漂亮,但你会发现这种人大局观差、做事效率低任务时间长、容易较真。有的人更注意主体框架,这种人虎头蛇尾、做事快而质量低、创造性强却粗糙的很。这两种不同的习惯偏向会导致不同的结局,他们可以通过意志力调控去满足短板的一面,结果就是:无限拉长任务,过度消耗精力。
这就是物理学家海森堡发现的“不确定性原理”:电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同时测得。放在心理学里同样适用:任务的细节或主体框架的注意和时间不可兼得。要么你牺牲时间,要么你牺牲任务完美。
因此人们说:有完美的团队,但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团队里有人能更好照顾细节,有人能更好照顾整体,有人能提醒时间截点。但是一个人做这些,他只能叫耶和华。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细节决定成败”有失偏颇,只能说“细节影响成败”。过度注意细节,就是强迫,强迫很可能导致各种失败。因此说“注意细节导致失败”也不足为过了。因为你注意了任务的过多细节,你对人的感情关注度就会减少、对直觉的应用就会减少。不然你总不能用意识注意下细节,又用直觉做个动作吧。“注意细节”来自于意识,而创造力、直觉、第一反应来自于潜意识,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冲突的。
当我回头望望我那些童年的各种考试的时候,我感谢当时的粗心大意。如果我每道题都细心检查,不粗心的话,直接结果就是我做到了中途感觉精疲力竭,非常累,后面的各种大题已经没有多少心思来答了。
潜意识形成的各种模式,对我们都是一种保护。如果我们用本来就矛盾的完美来要求自己,我们注定是各种做的不够,各种挫败。反之,如果我们愿意看到积极的一面,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升华。
所以我依然愿意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不注意细节,当然我会在某种能力范围内稍稍注意下。所以我不适合做些财务、行政、办公室之类的工作,我也不适合做个衣冠楚楚的讲师,我只想发挥出我这种不合逻辑的幽默和随意,让大家更开心下,然后原谅我的细节不足。
这相当于我内化了“一切都是最好的,接纳自我”的道理大于了“细节决定成败”。这个新内化的道理也未必是好事:它会增加我的懒惰,给自己更多的借口,减少了习惯的改正。或者这也是一个更好的事:他让我的缺点更加明显的时候,优点也更加明显!
这也是20世纪物理学家们最伟大的发现:波就是粒子!这么截然相反的两个东西居然被一个“波粒二象性”给放到一块了。所以我们也有理由说:优点就是缺点,缺点就是优点!道理就是限制,限制就是道理!
弗洛伊德把人的这种处理细节的自控能力归结为肛欲期的发育,也就是在你15个月到3岁的时候,你有没有被训练大小便。我3岁前,应该是光屁股不穿衣服,在院子里随意大小便那种,农村的院子大,全是土,随地是厕所,爸妈也不管。于是我就成了一个没有自控力,不注意细节,不强迫,大大咧咧粗心大意的成功者,也是失败者。
这不是我的错――这是我爸妈没有训练我的原因。但我感谢他们,他们让我可以成功。比如我今天有能力学习到了“细节决定成败”是个不完全正确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