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作为新文明形态,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尺度。而淮河的系统治理、开发与保护,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有力地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月4日,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生态助发展,水利惠民生”调研实践团走进淮河流域蚌埠段,聚焦靓淮河工程,通过工程建设展板、负责人访谈、实地参观考察等形式了解了靓淮河工程的建设、发展历程、治理效果和生态效益,并通过发放生态文明宣传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公众对靓淮河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引导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推动者与实施者。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靓淮河现场合照
淮河生态,携手共护
7月4日,实践团成员在蚌埠水投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淮河两岸的生态修复工程湿地公园。根据实地考察参观了解到,该工程是为恢复淮河河道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修复工作,湿地公园是该工程打造的重点和亮点,旨在打造“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淮河文化生态区,对于保护淮河两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蚌埠市拥有全长147公里的淮河干流,湿地总面积达到60790公顷。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处、湿地保护小区9处,湿地保护率达52.76%。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生态修复湿地公园考察学习
淮河两岸,文旅为畔
实践团成员随后来到生态修复工程休闲广场,通过靓淮河工程建设展板了解淮河流域治理与发展历史,以及靓淮河工程河道切滩扩槽、新建浅流湿地、园路步道、体育公园等建设内容。通过相关建设人员讲解,了解到靓淮河工程不仅在大力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同时也正在重点打造双墩文化公园,通过人文雕塑等景观,向市民展现双墩文化、大禹文化等体现淮河文化和蚌埠人文特色的历史文化,增强靓淮河人文底蕴,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传承淮河流域文化。
图为靓淮河工程负责人为实践团讲解工程建设相关情况
为全面了解学习淮河流域文化发展历程、底蕴和内涵,实践团成员于7月5日下午前往蚌埠市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参观淮河历史文化馆了解到,淮河文化主要包括双墩文化、禹会村文化等古老文化。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文明起源的肇始之地,双墩文化是淮河流域最具特征、影响力最强的新石器早中期考古学文化。
图为实践团在蚌埠市博物馆参观学习,感受人文魅力
淮河水建,造福两岸
龙子河口水利枢纽工程是“靓淮河”项目重要工程之一,位于龙子湖区长淮卫镇龙子河出口,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540米封闭堤防和拆除郑家渡闸、郑家渡站,新建龙子湖枢纽泵站工程,建设集抽排与自排于一体、具有排涝和灌溉功能的给合枢纽。在此次实地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水利枢纽可以通过调节水位、流速等方式,平衡区域用水问题,维护水生态系统,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及电力支持。同时从与负责人交谈中了解到,龙子河口水利枢纽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中式建筑特色,打造集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龙子河口湿地公园。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龙子河口水利枢纽工程学习
生态宣传,文脉传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而靓淮河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强化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践团成员们最后前往淮河岸边,通过发放生态文明宣传单、向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居民对靓淮河工程的看法与建议,增强当地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靓淮河工程的认识,传递淮河文化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淮河岸边游客做问卷调查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淮河岸边发放生态文明宣传单
通过本次对靓淮河工程的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对淮河文化以及淮河流域的治理有了深层次的了解,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强化,人文素质和淮河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靓淮河工程对“两山”理念的践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守护,也激发了实践团成员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宣传与践行的热情与活力。(撰稿:白雨彤、邱雪玲、陈子昂;编辑:徐丹丹:审核:张兆亮)